葵花地里葵花香,阵阵清风丰收响。近日,走在巷道镇红联、殷家庄村的田间地头,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沉甸甸、低头下垂的葵花盘,务工人员收割劳作的身影成为乡村田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巷道镇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为葵花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。今年,该镇把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市场作为推动“小制种”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,通过“专班化推进、精准化服务、高效化协同”工作模式,督促备案非主要农作物制种企业(合作社)25家,积极动员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,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指导,搭建起“品种优良、基地种植、辐射带动、订单回收”的“一条龙”服务平台,有效推动农业向订单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,全镇非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9632亩。“今年我种了1200亩制种葵花,镇、村也积极帮我协调解决隔离带等矛盾纠纷,目前葵花陆续成熟采收,预计每亩产量130公斤左右,按一公斤35元的价格算,一亩地能收4500多元。”殷家庄村葵花种植大户李军说。
葵花种植从播种、间苗、浇灌,到收割花盘、脱粒归仓,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,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,还促进了生态建设,美化了村容村貌。“我把家里的11亩地都流转给了村上,自己常年在这儿打工。从春天播种施肥,到夏天除草浇水,再到现在收葵花,能干到10月底。按月算工资,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,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,又能稳稳赚钱,比自己种地省心多了!”正在田间收割葵花盘的村民殷红高兴的说道。
下一步,我镇将加大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力度,严格落实加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有关工作要求,健全一体化监管机制,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、品种备案等全流程监管,严厉打击无证生产、租借许可证等行为,全力化解非主要农作物制种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,维护公平市场环境。